暗夜獨行
載于《天津文學》2017年第1期
文/孫曉星
2011年12月,北京東棉花胡同,在觀眾寥寥的蓬蒿劇場,一個女人打開舞臺上的電飯煲,水蒸氣升騰,纏繞在頭頂暖光PAR燈四周,一個公務員打扮的男人緩慢地抽煙,印表機吐出一張張空白文檔,疊落在腳邊。這是任明煬的戲劇作品《明年的這個時候》,日常生活的雜音,毫無交集的自言自語,卻被一個不在場的名字彼此串聯。結尾處,幾個人物竭盡心力說出的話,卻被刻意放大的噪音覆蓋淹沒,在巨大的看不見的客體面前,他們雖然彼此隔絕,卻不得不共用同一個具有悲劇意味的現實。
演出結束後,任明煬和他當時的女朋友在劇場前廳咖啡館收拾東西。我也是那時候和他互相認識的,長頭髮、膚色略黑,既是導演、劇作家,也是詩人、民謠歌手。
第一次看任明煬的作品是同年9月,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演後微博上創作者與觀眾的罵戰,使他成為了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導演。受邀青戲節的作品《樂遊園》與《好好好》是一個拼盤演出,卻形成了完整的結構,前者是任明煬最看重的作品之一,也是個遺憾的作品,原因是至今都沒有一篇有效的中文評論指出其價值,反而收穫了不少被任明煬戲稱「戲劇界的大眾點評網」上的差評。劇中一個自我介紹叫「賴甯」的戴眼鏡男孩出自真實的那個被符號化的救火少年,他手持放大鏡,觀察一株蘆薈,說四川方言,緊接著高舉花盆,砸碎在地,巨大的聲響就像暴力的案發現場,然而蘆薈的殘骸混合著泥土散發著淡淡清香。作品中大部分意象的所指飄忽不定——丟失的襪子、微弱的無線電訊號,以及像幽靈一樣遊蕩的人們——流離失所、渙散發呆,失去了交流和行動的能力。彼得•斯叢狄在《現代戲劇理論》中以《三姊妹》為例,指出契訶夫筆下的人物都生活在棄絕的環境中,棄絕當下、棄絕交流,《樂游原》裡的人物亦是,沉湎於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幻想,而呈現靜止的狀態。他們都仿佛佇立於日常生活的遺跡之上,劇終賴甯奔向森林大火,其他人不約而同地朝一個方向望去,一排暖側光傾瀉下來,身影被拉長。「樂游原」原指位於古都長安東南的一片高地,至今仍在,但名字已經被人遺忘了,被記住更多的反而是李商隱的同名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好好好》則更像個觀念之作,它發生在《樂游原》的演出結束後,類似戲曲散段。我曾在《一場廢墟之上的演出》論述過它——一出關於戲劇的戲劇。演員褪去角色,以真實的身份示人,一邊跟觀眾一道竭盡詆毀剛才那一場演出,一邊想要建立他們理想中的作品卻接連失敗。
2012年,我在編寫一本關於中國獨立戲劇的書,也是在那期間把任明煬的作品視頻和劇本都閱覽了一遍,從《昨夜的雙擁路》到《好好好》,有一天我跟任明煬說,知道為什麼他的作品不受歡迎了,因為它們都發生在「賢者時間」,即高潮過去後,產生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空虛,它或者是聚會散場後的沮喪,或者是分別的地鐵中落單的失神。觀眾無法期待到熟悉的高潮,反而一股挫敗感在悄悄蔓延。
像《昨夜的雙擁路》昔日同學慢慢想起的那首久違的校歌,劇本舞臺提示裡這麼寫道:「積極地、有節奏地、看破紅塵地、略帶頹廢地——」
雙擁路高中和初中,
就在利民橋東。
你是個人,
知機緣難逢,
你是個神,
願人生大同。
我的褲子破了一個洞,
我不會為此想不通,
時光易逝太匆匆,
雄心壯志不一定會成功。
——《雙擁路中學校歌》(詞曲:任明煬)
2014年,任明煬發表了「代表作」《您的口音》,是他目前演出場次最多的作品。這之前,我就聽他講過對「口音」的興趣。失去了口音也便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口音混雜之地,從二、三線城市或鄉鎮來的年輕人,在強勢的官方認證的普通話面前,因為口音而自卑得抬不起頭。為了迅速被納入主流環境,便開始改造自己的發聲系統,但其印跡無法被根除,依然是會被一聽識破的「外地人」,在地鐵站和露天大排檔,他們既無法步入「聖殿」,也無法返回故鄉。
以上述人為群像的作品《您的口音》明顯是任明煬創作的新階段,我沒問過他這是如何發生的,或許身處這座城市的「局外人」之中反而可以治癒他孤立的處境。人物終於不再自言自語,開始彼此溫暖和傾訴,眼睛裡葆有夜晚最後的火焰。然而悲觀卻是創作者骨子裡的東西,結尾撕心裂肺的歌聲穿破天花板,擺地攤的小女孩被高壓水槍圍困,未賣出卻遭打濕的新衣服散落在地。從未蒙面的缺席者一直以字幕的方式出現,他提問著究竟是誰把他變成了「屌絲」?是誰熄滅了最後的火焰,毀掉他們的夢想?
我總以為最不該富的一批人先富了起來,太多《櫻桃園》裡的羅巴幸,而內心純潔、善良甚至高貴的人失去了他們花園,反倒成了這個時代的「屌絲」。
任明煬少有觸及政治的作品,然而難掩其對力挽狂瀾的理想主義情懷的認同,但對他來說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致人「墮落」的世俗生活。同年,任明煬改編葉聖陶的長篇小說,發表作品《倪煥之的故事》——理想青年倪煥之本來憧憬著洗滌社會,以及一種建立在共同事業基礎上的婚姻關係,現實生活卻破滅了倪煥之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想,包括婚後的妻子金佩璋,也沉沒於瑣細家庭事務中,這使倪煥之感到「有了一個妻子,但卻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
理想主義必然會導致他成為家庭倫理和道德上的叛離者,任明煬明顯在悲憫和代入倪煥之這類人物,角色的絕境也是創作者的絕境,慢慢被社會和家庭所不容、排擠,這是主動選擇的自我邊緣化——任明煬長期漂泊在外演出,甚至有點居無定所,就像他劇中的缺席者和局外人,化身為別人口中的名字,或者投影在牆上的一段字幕——儘管有時也會為他所拒絕的那個現實感到內疚和歉意。
媽媽,你在電話裡猜度著我的心思
對我的工作和生活持懷疑態度
你期待著一年一度的團圓和年夜飯
我將以僵硬的演技回應你製造的熱鬧
媽媽,我的童年在飯桌上哭泣
因為我吃了爸爸的耳光
你在夏日的午後中止我的午睡
我坐上你的自行車去百貨大樓買刷牙杯
媽媽,你在超市里的同類商品之間陷入兩難
突然的情緒低落讓你無比自卑地邁不開腳步
無數個類似的時刻在我的生命中頻繁地重現
仿佛你總在隔壁房間
沉溺於音色尖銳的情感傾訴節目
媽媽,你渴望的是一場
外婆那樣的葬禮
人群之中我把碗裡的水
緩緩地灑在一隻羊的脊背上
媽媽,如果此生可以重來
我願伴著你並學習你的方言
在那個塵土飛揚的中國小鎮上
在旁人的目光中一起老去
——《媽媽》(作者:任明煬)
2015年,任明煬開始帶著集戲劇、詩歌、民謠彈唱、講座為一體的《永遠渴望著一團火》走遍中國的二、三線城市,有些其他戲劇導演不屑一顧的地方甚至沒有像樣的劇場,於是就在咖啡館、Live House或學校報告廳裡表演。而這些城市就像被他點燃的星星之火般,慢慢建立自己的空間和戲劇節,並成為日後任明煬新作品巡演的必經之地。不同于其他戲劇導演都在努力把自己的作品推銷到國際藝術節或展覽,任明煬一直在鞏固和發現最大基數的本地觀眾。於是,他的行動路徑也剛好與他的微信朋友圈風格相吻合,照片從不加濾鏡,喜歡發自己敷面膜的「屌絲」照,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他在一個只有幾十人的網路直播間裡一本正經地彈琴唱歌。
2016年1月,任明煬帶他改編自易蔔生劇作的《愛的喜劇》來天津參加第三屆北方青年演藝展。劇中主人公付克因「拒絕被教育」被大學開除,一直晃晃悠悠「不務正業」,生活狀態也是「無產可依」,他和司凡希的戀愛遭到了對方母親的反對。一開始司凡希與付克一樣都渴望「追隨內心真實意願」的生活,因此與母親總發生爭執。然而在「主流價值觀」的圍剿下,愛情終於敗下陣來,司凡希宣佈「融入俗世」。付克獨自離去,繼續尋找心中的理想世界。
天津演出現場觀眾席裡的聲音也格外有趣,每當付克發表長篇大論的時候,底下黑暗的觀眾席中幾位阿姨便忍不住喊道:「醒醒吧!」而當付克的對立面——「本分」、「靠譜」的林德與付克劃清界限的時候,那幾位阿姨連連稱讚說這才是好女婿的人選。
演出結束,我帶任明煬去我以前學生開的一間酒吧,他自願拿起吉他給其他的客人彈琴唱歌,包括那首每每必唱的《眼望著北方》,不知道為什麼這位已經有抬頭紋的「大叔」,每當開口,聲線卻仿佛少年。
我眼望著北方,彈琴把老歌唱
沒有人看見我,我心裡多悲傷
我坐在老地方,我抬頭看天上
找不到北斗星,我只看見月亮
我走過了村莊,我獨自在路上
我走過了山崗,我說不出淒涼
我走過了城市,我迷失了方向
我走過了生活,我沒聽見歌唱
——《眼望著北方》(詞曲:野孩子)
離開天津後,任明煬以陪讀的名義跟他現在的女朋友去了趟俄羅斯,帶著他剛翻譯成英文的劇本集。他年紀不大的女朋友Selena也是個戲劇導演,寒假期間在北京五環外的一間瀕臨倒閉的私立學校教英語,認識了一群小孩子,於是在2015年就在他們連畢業證書都無法拿到的夏天,Selena在蓬蒿劇場為他們辦了一場畢業典禮般的演出《你從哪裡來到瓦爾登湖》——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私立學校在一個別墅社區,而社區的名字就叫「瓦爾登湖」,與梭羅的小說同名。2016年,Selena開始創作有關馬來西亞航空事件的作品,並接觸到媒體記者及受難者家屬收集真實材料,任明煬竭力勸阻,認為其後果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無法承擔的,這位曾分別被兩所大學開除的「不靠譜」導演,突然變身成小心謹慎的大哥哥形象。
任明煬的近作有一部分是以自己為題材,比如《不安寧:童年故事》、《高志飛的故事》等,這些自傳體戲劇在追溯個人史的同時,也在努力發揮虛構的作用,來修正和反思某些東西。化名馬亮亮和高志飛的創作者,與倪煥之、付克雖然身處不同的時空,但不可避免正在或即將經歷共同的情境並發出追問——何處是故鄉,何處是歸宿,何處能夠獲得永恆的安寧?
11月任明煬打電話給我,問要不要合租工作室,我因為用不上,所以婉拒了他。記得有次他說,他和我不一樣,是要靠戲劇吃飯的,所以需要穩定的空間。現在,在中國傳媒大學附近,工作室還附帶一間可以對外演出的排練室,在偌大的中國北京,他有了這個小小的地方。
【注】:任明煬,作家、舞臺劇導演、電影作者、創作歌手,是一位跨越多種藝術門類的、積極的藝術探索者和實踐者。近十年來,他在舞臺劇領域的不懈耕耘,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他的一系列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劇場作品:《您的口音》、《愛的喜劇》、《倪煥之的故事》、《不安寧:童年故事》等,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在寫作領域,他常年輾轉於詩歌、小說、劇本三種文體之間,進行了大量的寫作實驗:除了為劇場創作的十多部劇本之外,他還著有詩集《暗夜獨行》、短篇小說集《隴海線上的旅行生活》等。題目取自任明煬同名詩集《暗夜獨行》。
文/孫曉星
2011年12月,北京東棉花胡同,在觀眾寥寥的蓬蒿劇場,一個女人打開舞臺上的電飯煲,水蒸氣升騰,纏繞在頭頂暖光PAR燈四周,一個公務員打扮的男人緩慢地抽煙,印表機吐出一張張空白文檔,疊落在腳邊。這是任明煬的戲劇作品《明年的這個時候》,日常生活的雜音,毫無交集的自言自語,卻被一個不在場的名字彼此串聯。結尾處,幾個人物竭盡心力說出的話,卻被刻意放大的噪音覆蓋淹沒,在巨大的看不見的客體面前,他們雖然彼此隔絕,卻不得不共用同一個具有悲劇意味的現實。
演出結束後,任明煬和他當時的女朋友在劇場前廳咖啡館收拾東西。我也是那時候和他互相認識的,長頭髮、膚色略黑,既是導演、劇作家,也是詩人、民謠歌手。
第一次看任明煬的作品是同年9月,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演後微博上創作者與觀眾的罵戰,使他成為了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導演。受邀青戲節的作品《樂遊園》與《好好好》是一個拼盤演出,卻形成了完整的結構,前者是任明煬最看重的作品之一,也是個遺憾的作品,原因是至今都沒有一篇有效的中文評論指出其價值,反而收穫了不少被任明煬戲稱「戲劇界的大眾點評網」上的差評。劇中一個自我介紹叫「賴甯」的戴眼鏡男孩出自真實的那個被符號化的救火少年,他手持放大鏡,觀察一株蘆薈,說四川方言,緊接著高舉花盆,砸碎在地,巨大的聲響就像暴力的案發現場,然而蘆薈的殘骸混合著泥土散發著淡淡清香。作品中大部分意象的所指飄忽不定——丟失的襪子、微弱的無線電訊號,以及像幽靈一樣遊蕩的人們——流離失所、渙散發呆,失去了交流和行動的能力。彼得•斯叢狄在《現代戲劇理論》中以《三姊妹》為例,指出契訶夫筆下的人物都生活在棄絕的環境中,棄絕當下、棄絕交流,《樂游原》裡的人物亦是,沉湎於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幻想,而呈現靜止的狀態。他們都仿佛佇立於日常生活的遺跡之上,劇終賴甯奔向森林大火,其他人不約而同地朝一個方向望去,一排暖側光傾瀉下來,身影被拉長。「樂游原」原指位於古都長安東南的一片高地,至今仍在,但名字已經被人遺忘了,被記住更多的反而是李商隱的同名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好好好》則更像個觀念之作,它發生在《樂游原》的演出結束後,類似戲曲散段。我曾在《一場廢墟之上的演出》論述過它——一出關於戲劇的戲劇。演員褪去角色,以真實的身份示人,一邊跟觀眾一道竭盡詆毀剛才那一場演出,一邊想要建立他們理想中的作品卻接連失敗。
2012年,我在編寫一本關於中國獨立戲劇的書,也是在那期間把任明煬的作品視頻和劇本都閱覽了一遍,從《昨夜的雙擁路》到《好好好》,有一天我跟任明煬說,知道為什麼他的作品不受歡迎了,因為它們都發生在「賢者時間」,即高潮過去後,產生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空虛,它或者是聚會散場後的沮喪,或者是分別的地鐵中落單的失神。觀眾無法期待到熟悉的高潮,反而一股挫敗感在悄悄蔓延。
像《昨夜的雙擁路》昔日同學慢慢想起的那首久違的校歌,劇本舞臺提示裡這麼寫道:「積極地、有節奏地、看破紅塵地、略帶頹廢地——」
雙擁路高中和初中,
就在利民橋東。
你是個人,
知機緣難逢,
你是個神,
願人生大同。
我的褲子破了一個洞,
我不會為此想不通,
時光易逝太匆匆,
雄心壯志不一定會成功。
——《雙擁路中學校歌》(詞曲:任明煬)
2014年,任明煬發表了「代表作」《您的口音》,是他目前演出場次最多的作品。這之前,我就聽他講過對「口音」的興趣。失去了口音也便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口音混雜之地,從二、三線城市或鄉鎮來的年輕人,在強勢的官方認證的普通話面前,因為口音而自卑得抬不起頭。為了迅速被納入主流環境,便開始改造自己的發聲系統,但其印跡無法被根除,依然是會被一聽識破的「外地人」,在地鐵站和露天大排檔,他們既無法步入「聖殿」,也無法返回故鄉。
以上述人為群像的作品《您的口音》明顯是任明煬創作的新階段,我沒問過他這是如何發生的,或許身處這座城市的「局外人」之中反而可以治癒他孤立的處境。人物終於不再自言自語,開始彼此溫暖和傾訴,眼睛裡葆有夜晚最後的火焰。然而悲觀卻是創作者骨子裡的東西,結尾撕心裂肺的歌聲穿破天花板,擺地攤的小女孩被高壓水槍圍困,未賣出卻遭打濕的新衣服散落在地。從未蒙面的缺席者一直以字幕的方式出現,他提問著究竟是誰把他變成了「屌絲」?是誰熄滅了最後的火焰,毀掉他們的夢想?
我總以為最不該富的一批人先富了起來,太多《櫻桃園》裡的羅巴幸,而內心純潔、善良甚至高貴的人失去了他們花園,反倒成了這個時代的「屌絲」。
任明煬少有觸及政治的作品,然而難掩其對力挽狂瀾的理想主義情懷的認同,但對他來說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致人「墮落」的世俗生活。同年,任明煬改編葉聖陶的長篇小說,發表作品《倪煥之的故事》——理想青年倪煥之本來憧憬著洗滌社會,以及一種建立在共同事業基礎上的婚姻關係,現實生活卻破滅了倪煥之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想,包括婚後的妻子金佩璋,也沉沒於瑣細家庭事務中,這使倪煥之感到「有了一個妻子,但卻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
理想主義必然會導致他成為家庭倫理和道德上的叛離者,任明煬明顯在悲憫和代入倪煥之這類人物,角色的絕境也是創作者的絕境,慢慢被社會和家庭所不容、排擠,這是主動選擇的自我邊緣化——任明煬長期漂泊在外演出,甚至有點居無定所,就像他劇中的缺席者和局外人,化身為別人口中的名字,或者投影在牆上的一段字幕——儘管有時也會為他所拒絕的那個現實感到內疚和歉意。
媽媽,你在電話裡猜度著我的心思
對我的工作和生活持懷疑態度
你期待著一年一度的團圓和年夜飯
我將以僵硬的演技回應你製造的熱鬧
媽媽,我的童年在飯桌上哭泣
因為我吃了爸爸的耳光
你在夏日的午後中止我的午睡
我坐上你的自行車去百貨大樓買刷牙杯
媽媽,你在超市里的同類商品之間陷入兩難
突然的情緒低落讓你無比自卑地邁不開腳步
無數個類似的時刻在我的生命中頻繁地重現
仿佛你總在隔壁房間
沉溺於音色尖銳的情感傾訴節目
媽媽,你渴望的是一場
外婆那樣的葬禮
人群之中我把碗裡的水
緩緩地灑在一隻羊的脊背上
媽媽,如果此生可以重來
我願伴著你並學習你的方言
在那個塵土飛揚的中國小鎮上
在旁人的目光中一起老去
——《媽媽》(作者:任明煬)
2015年,任明煬開始帶著集戲劇、詩歌、民謠彈唱、講座為一體的《永遠渴望著一團火》走遍中國的二、三線城市,有些其他戲劇導演不屑一顧的地方甚至沒有像樣的劇場,於是就在咖啡館、Live House或學校報告廳裡表演。而這些城市就像被他點燃的星星之火般,慢慢建立自己的空間和戲劇節,並成為日後任明煬新作品巡演的必經之地。不同于其他戲劇導演都在努力把自己的作品推銷到國際藝術節或展覽,任明煬一直在鞏固和發現最大基數的本地觀眾。於是,他的行動路徑也剛好與他的微信朋友圈風格相吻合,照片從不加濾鏡,喜歡發自己敷面膜的「屌絲」照,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他在一個只有幾十人的網路直播間裡一本正經地彈琴唱歌。
2016年1月,任明煬帶他改編自易蔔生劇作的《愛的喜劇》來天津參加第三屆北方青年演藝展。劇中主人公付克因「拒絕被教育」被大學開除,一直晃晃悠悠「不務正業」,生活狀態也是「無產可依」,他和司凡希的戀愛遭到了對方母親的反對。一開始司凡希與付克一樣都渴望「追隨內心真實意願」的生活,因此與母親總發生爭執。然而在「主流價值觀」的圍剿下,愛情終於敗下陣來,司凡希宣佈「融入俗世」。付克獨自離去,繼續尋找心中的理想世界。
天津演出現場觀眾席裡的聲音也格外有趣,每當付克發表長篇大論的時候,底下黑暗的觀眾席中幾位阿姨便忍不住喊道:「醒醒吧!」而當付克的對立面——「本分」、「靠譜」的林德與付克劃清界限的時候,那幾位阿姨連連稱讚說這才是好女婿的人選。
演出結束,我帶任明煬去我以前學生開的一間酒吧,他自願拿起吉他給其他的客人彈琴唱歌,包括那首每每必唱的《眼望著北方》,不知道為什麼這位已經有抬頭紋的「大叔」,每當開口,聲線卻仿佛少年。
我眼望著北方,彈琴把老歌唱
沒有人看見我,我心裡多悲傷
我坐在老地方,我抬頭看天上
找不到北斗星,我只看見月亮
我走過了村莊,我獨自在路上
我走過了山崗,我說不出淒涼
我走過了城市,我迷失了方向
我走過了生活,我沒聽見歌唱
——《眼望著北方》(詞曲:野孩子)
離開天津後,任明煬以陪讀的名義跟他現在的女朋友去了趟俄羅斯,帶著他剛翻譯成英文的劇本集。他年紀不大的女朋友Selena也是個戲劇導演,寒假期間在北京五環外的一間瀕臨倒閉的私立學校教英語,認識了一群小孩子,於是在2015年就在他們連畢業證書都無法拿到的夏天,Selena在蓬蒿劇場為他們辦了一場畢業典禮般的演出《你從哪裡來到瓦爾登湖》——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私立學校在一個別墅社區,而社區的名字就叫「瓦爾登湖」,與梭羅的小說同名。2016年,Selena開始創作有關馬來西亞航空事件的作品,並接觸到媒體記者及受難者家屬收集真實材料,任明煬竭力勸阻,認為其後果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無法承擔的,這位曾分別被兩所大學開除的「不靠譜」導演,突然變身成小心謹慎的大哥哥形象。
任明煬的近作有一部分是以自己為題材,比如《不安寧:童年故事》、《高志飛的故事》等,這些自傳體戲劇在追溯個人史的同時,也在努力發揮虛構的作用,來修正和反思某些東西。化名馬亮亮和高志飛的創作者,與倪煥之、付克雖然身處不同的時空,但不可避免正在或即將經歷共同的情境並發出追問——何處是故鄉,何處是歸宿,何處能夠獲得永恆的安寧?
11月任明煬打電話給我,問要不要合租工作室,我因為用不上,所以婉拒了他。記得有次他說,他和我不一樣,是要靠戲劇吃飯的,所以需要穩定的空間。現在,在中國傳媒大學附近,工作室還附帶一間可以對外演出的排練室,在偌大的中國北京,他有了這個小小的地方。
【注】:任明煬,作家、舞臺劇導演、電影作者、創作歌手,是一位跨越多種藝術門類的、積極的藝術探索者和實踐者。近十年來,他在舞臺劇領域的不懈耕耘,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他的一系列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劇場作品:《您的口音》、《愛的喜劇》、《倪煥之的故事》、《不安寧:童年故事》等,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在寫作領域,他常年輾轉於詩歌、小說、劇本三種文體之間,進行了大量的寫作實驗:除了為劇場創作的十多部劇本之外,他還著有詩集《暗夜獨行》、短篇小說集《隴海線上的旅行生活》等。題目取自任明煬同名詩集《暗夜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