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心
TIENTSIN CENTRE

天津中心:一則耐人尋味的宣言
Tientsin Centre: An Intriguing Declaration
天津地鐵開通北京線的首日,天津乘客S君由塘沽站上車,經過一個小時的路程,終於站在了通州副中心的站臺上。 S君此刻心想:天津中心應該不遠了。
——天津雜記(一)
有理由懷疑,S君忘記了京津城際只需半小時,或僅僅是因為家住濱海新區。 但更有理由懷疑,他或許是一位「京津雙子星城市論」的堅決反對者——或直截了當地對這一類「都市宇宙論」嗤之以鼻,或僅僅是清醒地看到京津並不同於廣深這種「旗鼓相當型」雙子星組合,而更像是(他甚至都沒說「等於」)滬杭這類「主次分明型」雙子星關係。 不論如何,這位乘客顯然並未被主流的城市發展話語挾持。 他打心眼裡不認為自己的城市享有和雙子星鄰居相同的「中心地位」。
S君堅信,諸如雙子星城市這種觀念,乃是某種現實主義式官方話語造成的結果; 它一方面就城市的美好生活未來作出宏大的承諾,而另一方面則利用想像作為屏障,拒斥著一切現實問題、真實處境和另一種未來可能性。 在北京副中心站臺上思考片刻,S君在隨身攜帶的本上寫下三條筆記,他可能略懂拉康:
天津在社會象徵域的非中心化地位;
天津在社會想像域的去中心化趨勢;
天津在社會真實域的反中心性硬核。
——天津雜記(一)
有理由懷疑,S君忘記了京津城際只需半小時,或僅僅是因為家住濱海新區。 但更有理由懷疑,他或許是一位「京津雙子星城市論」的堅決反對者——或直截了當地對這一類「都市宇宙論」嗤之以鼻,或僅僅是清醒地看到京津並不同於廣深這種「旗鼓相當型」雙子星組合,而更像是(他甚至都沒說「等於」)滬杭這類「主次分明型」雙子星關係。 不論如何,這位乘客顯然並未被主流的城市發展話語挾持。 他打心眼裡不認為自己的城市享有和雙子星鄰居相同的「中心地位」。
S君堅信,諸如雙子星城市這種觀念,乃是某種現實主義式官方話語造成的結果; 它一方面就城市的美好生活未來作出宏大的承諾,而另一方面則利用想像作為屏障,拒斥著一切現實問題、真實處境和另一種未來可能性。 在北京副中心站臺上思考片刻,S君在隨身攜帶的本上寫下三條筆記,他可能略懂拉康:
天津在社會象徵域的非中心化地位;
天津在社會想像域的去中心化趨勢;
天津在社會真實域的反中心性硬核。

同行友人對其行為感到困惑不解,但S君並未加以解釋,而是不停吐槽這根本算不上什麼京津直達地鐵:從距離天津市區一小時車程的塘沽站(濱海新區)上車,目的地副中心站(通州區)實際上離燕郊更近……不出所料,這種論調很快便被友人打斷。 後者以「通武廊輕軌」為例反駁,並特意解釋了該規劃的全稱:天津中心城區經武清、廊坊到北京通州的市域(郊)鐵路。 至此S君恍然大悟:友人很可能是一位京津雙子星城市論的忠實擁躉; 他甚至毫不掩飾對「從天津市中心到北京市郊區」的欣喜和期待。
這或許部分地解釋了,為什麼天津這個大都市仍然「鄉氣未脫」。 天津究竟是與友鄰有著相差無幾的品質和引力,因而(哪怕是在對方的主導下)相互繞著對方旋轉,還是乾脆應當被視為友鄰的衛星? S君因困惑而思考,他想起了G君。
來自天津的青年學人G君與一眾師友坐船夜遊珠江。 行進間,一位師友有感於廣州的繁華景象,便問G君天津最熱鬧的中心是哪裡。 後者不假思索回答道,在天津人的心裡。
——天津雜記(二)
不難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即天津是一個充滿了含混不清和曖昧不明的「非典型中心都會」。 至於構成這一特徵的原因,G君則顯得有點手足無策。 他心想,直面「天津」是一個過於困難和複雜的問題,但「中心」的概念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出發點/切入口。 順著這個思路,通過一種挪用的文字遊戲,G君嘗試對當代天津的困境(如果不直接稱其為「失敗」的話)作出了如下略顯生硬的理論解釋,他可能略懂列斐伏爾:
一個「理想化」的天津應當成為(所有大都會那樣的)「抽象空間」——一個一切都仰賴貨幣和政治國家力量加以組織和統治,並表現為多樣化的固定資本形式的現代都會空間; 一個由銀行、商業中心、生產性實體、交通基礎設施以及資訊矩陣等構成的巨大網路空間; 一個基本清除了自然和歷史、剝奪了感覺和經驗等肉身特質的,全新的社會空間整體。
抽象空間內部必須確立一種「中心性」。因為只有如此,明確的主導力量才能夠向外輻散,令所有碎片和部分都受其規範約束並淪為其價值的承載物,這本質上是一種極具張力的非均衡空間結構。 然而,現實的天津沒能確立起上述中心性,因而無法在總體上成為「合格的」抽象空間。 表面來看,天津並不缺少抽象空間的建成形式,但它們並未服從於一個堅實、明確和強勢的中心——在「中心」和「邊緣」之間,那個本該充滿張力的結構顯得過於溫和平衡了。
G君試圖表明,「理想化」的天津之所以遭到「失敗」,乃是由於它未能很好地滿足抽象空間生產對「中心性」的要求; 這一要求自始至終都內在於現代城市發展的「標準神話」 中。 然而,從天津建衛到建設濱海新區,天津似乎從未主動確立自己的中心性,也從未真正主導自身的中心化。
就像馬克思無法在普遍的資本主義生產歷史中克服「亞細亞生產方式」,因而不得圍繞這個硬核創造「負面概念之容器」,現代大都會的標準神話似乎同樣無法容納天津。 究其原因,就這個特殊的城市而言,天津「中心」無法完全以現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象徵領域話語(所謂「發展指標」)得到解釋。 換言之,某種真正的「天津中心」的輪廓,一定是圍繞著一系列普遍存在卻又混沌不明的「真實之物」——而不是標準發展話語中的「象徵之物」——被勾勒出來的。
在「新一線」和「超一線」的一元中心化細分中,在京津冀、滬寧杭和珠三角等多元中心化語境下,這座被貼滿「介似嘛」「煎餅果子」「首都後花園」標籤的「哏都」,究竟採用的哪種現代化—中心化版本? 過去的天津的確無關貴族的優雅,在今天也缺少都市的知性,但他們擁有某種自我中心的清醒意識和信心,大都會的他證性規則在此不再有效,天津是一個弔詭的、自在的中心。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期許中,一個天賦異稟的天津既是非北京主義的,也是非河北主義的——它神奇地躲過了各種中心化發展和中心化敘事的陷阱,恰恰在中心之外確立了中心。 天津就是這樣,不總能見到海,但總能吹到海風。
光明正大地失敗,偷偷摸摸地成功。
繞過一切中心,正為抵達中心。
不管願不願意,天津都的確是一座衛星。 但同樣不管願不願意,當下已然發生了向人造衛星的轉移,而且未來將繼續如此。 對天津而言,後人類紀和虛擬實境等概念顯得空泛而格格不入,但「後塘沽紀」作為時代標籤卻剛剛好; 蒸汽朋克疲於奔命,賽博朋克為時尚早,而「麻醬朋克」「水產朋克」作為文化標籤卻正合適;138億光年之外的秘密過於虛無,詹姆斯· 韋伯的目光過於深邃,而「大餅卷一切」便已然是日常生活宇宙中每一日最完美的開端,至於每一日的完美句點,或可能藏在某座洗浴中心?
這或許部分地解釋了,為什麼天津這個大都市仍然「鄉氣未脫」。 天津究竟是與友鄰有著相差無幾的品質和引力,因而(哪怕是在對方的主導下)相互繞著對方旋轉,還是乾脆應當被視為友鄰的衛星? S君因困惑而思考,他想起了G君。
來自天津的青年學人G君與一眾師友坐船夜遊珠江。 行進間,一位師友有感於廣州的繁華景象,便問G君天津最熱鬧的中心是哪裡。 後者不假思索回答道,在天津人的心裡。
——天津雜記(二)
不難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即天津是一個充滿了含混不清和曖昧不明的「非典型中心都會」。 至於構成這一特徵的原因,G君則顯得有點手足無策。 他心想,直面「天津」是一個過於困難和複雜的問題,但「中心」的概念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出發點/切入口。 順著這個思路,通過一種挪用的文字遊戲,G君嘗試對當代天津的困境(如果不直接稱其為「失敗」的話)作出了如下略顯生硬的理論解釋,他可能略懂列斐伏爾:
一個「理想化」的天津應當成為(所有大都會那樣的)「抽象空間」——一個一切都仰賴貨幣和政治國家力量加以組織和統治,並表現為多樣化的固定資本形式的現代都會空間; 一個由銀行、商業中心、生產性實體、交通基礎設施以及資訊矩陣等構成的巨大網路空間; 一個基本清除了自然和歷史、剝奪了感覺和經驗等肉身特質的,全新的社會空間整體。
抽象空間內部必須確立一種「中心性」。因為只有如此,明確的主導力量才能夠向外輻散,令所有碎片和部分都受其規範約束並淪為其價值的承載物,這本質上是一種極具張力的非均衡空間結構。 然而,現實的天津沒能確立起上述中心性,因而無法在總體上成為「合格的」抽象空間。 表面來看,天津並不缺少抽象空間的建成形式,但它們並未服從於一個堅實、明確和強勢的中心——在「中心」和「邊緣」之間,那個本該充滿張力的結構顯得過於溫和平衡了。
G君試圖表明,「理想化」的天津之所以遭到「失敗」,乃是由於它未能很好地滿足抽象空間生產對「中心性」的要求; 這一要求自始至終都內在於現代城市發展的「標準神話」 中。 然而,從天津建衛到建設濱海新區,天津似乎從未主動確立自己的中心性,也從未真正主導自身的中心化。
就像馬克思無法在普遍的資本主義生產歷史中克服「亞細亞生產方式」,因而不得圍繞這個硬核創造「負面概念之容器」,現代大都會的標準神話似乎同樣無法容納天津。 究其原因,就這個特殊的城市而言,天津「中心」無法完全以現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象徵領域話語(所謂「發展指標」)得到解釋。 換言之,某種真正的「天津中心」的輪廓,一定是圍繞著一系列普遍存在卻又混沌不明的「真實之物」——而不是標準發展話語中的「象徵之物」——被勾勒出來的。
在「新一線」和「超一線」的一元中心化細分中,在京津冀、滬寧杭和珠三角等多元中心化語境下,這座被貼滿「介似嘛」「煎餅果子」「首都後花園」標籤的「哏都」,究竟採用的哪種現代化—中心化版本? 過去的天津的確無關貴族的優雅,在今天也缺少都市的知性,但他們擁有某種自我中心的清醒意識和信心,大都會的他證性規則在此不再有效,天津是一個弔詭的、自在的中心。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期許中,一個天賦異稟的天津既是非北京主義的,也是非河北主義的——它神奇地躲過了各種中心化發展和中心化敘事的陷阱,恰恰在中心之外確立了中心。 天津就是這樣,不總能見到海,但總能吹到海風。
光明正大地失敗,偷偷摸摸地成功。
繞過一切中心,正為抵達中心。
不管願不願意,天津都的確是一座衛星。 但同樣不管願不願意,當下已然發生了向人造衛星的轉移,而且未來將繼續如此。 對天津而言,後人類紀和虛擬實境等概念顯得空泛而格格不入,但「後塘沽紀」作為時代標籤卻剛剛好; 蒸汽朋克疲於奔命,賽博朋克為時尚早,而「麻醬朋克」「水產朋克」作為文化標籤卻正合適;138億光年之外的秘密過於虛無,詹姆斯· 韋伯的目光過於深邃,而「大餅卷一切」便已然是日常生活宇宙中每一日最完美的開端,至於每一日的完美句點,或可能藏在某座洗浴中心?

天津中心長期徵集
Long-term Recruit
1)[天津中心] 作為命名的藝術
創造天津中心,便需要諸多彌散的光。 天津中心的藝術或許首先是某種「命名的藝術」——不論是來自內部的目光還是來自外部的凝視,給一切所在、所見和所聞進行命名,本身即可看作一場觀念的戲劇或行動的表演。
如果天津中心是一部影片,那些命名就組成了它的彈幕。 天津中心渴望一切身處其中或正在尋覓它的人,歡迎以各種方式對它進行言說、建構與塑造。 思考即是創作,其痕跡便等同於作品,形式同樣可以作為內容。
2)[天津中心] 作為劇場和表演的藝術
神說若想創造天津中心,還需要一縷集中的光,或讓鏡框式的劇院/聖殿自天而降——四周的視線聚焦到哪裡,哪裡便是中心。 我們不關心天津的「元宇宙」在哪裡,我們只關心宇宙的「元天津」可能是什麼樣子。
天津中心需要一場景觀的共謀、建築的勞動以及劇場的行動。 天津中心歡迎一切臨時成立的、單人的或多人的劇團與表演者入駐並發表作品,利用事件、場景、人物與文本,有組織、有預謀地展開敘事、議論和抒情。
3)[天津中心] 作為田野的藝術
這裡是地方,這裡也是中心。 但何以中心,何以地方? 如何用「認識地方」的方法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地方辨別出某個中心? 在日常生活和習以為常中藏匿著的天津,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在人文和日常場域中反覆橫跳進出,天津中心試圖用他者視角在此探索我們熟悉的日常,重新了解我們本以為所瞭解的人事物。 天津中心關注的不僅僅是藝術本身,而更是藝術作為一種介質如何衍生並豐富在地性,歡迎使用一切聲音、文字、影像等形式進行記錄和再創作,從「重識附近”開始發現和接近一個別樣的天津中心。



天津中心宣言展
Tientsin Centre: a Declarative Show
上回書說到一個天使看上去還沒入活兒就要離去。 他凝視著前方,他的嘴從沒合上,他手裡的快板兒輕輕敲擊。 人們就是這樣描繪天津天使的。 他的臉朝向觀眾。 在我們認為是一連串包袱的地方,他講出來的是深刻的信仰。 這種信仰被編織進故事,將它們拋進歡聲笑語中。 天使想停下來飲個場,把沒講完的貫口繼續下去。 可是從外面湧進來一群人,他們的起哄猛烈地壓制天使的聲音,以至他再也無法想起下一句。 這群人無可抗拒地把天使擠向他背對著的幕布,而他面前的喧鬧聲越來越大,充滿舞臺。 這群人就是我們所稱的砸場子的。
——《天津的天使》
Tientsin Centre: a Declarative Show
上回書說到一個天使看上去還沒入活兒就要離去。 他凝視著前方,他的嘴從沒合上,他手裡的快板兒輕輕敲擊。 人們就是這樣描繪天津天使的。 他的臉朝向觀眾。 在我們認為是一連串包袱的地方,他講出來的是深刻的信仰。 這種信仰被編織進故事,將它們拋進歡聲笑語中。 天使想停下來飲個場,把沒講完的貫口繼續下去。 可是從外面湧進來一群人,他們的起哄猛烈地壓制天使的聲音,以至他再也無法想起下一句。 這群人無可抗拒地把天使擠向他背對著的幕布,而他面前的喧鬧聲越來越大,充滿舞臺。 這群人就是我們所稱的砸場子的。
——《天津的天使》
什麼是天津中心,在哪兒,什麼樣?
天津在過去是否曾經成為過中心? 天津如今算得上是一個中心嗎? 天津未來還有可能成為中心嗎? 存在某個“天津中心”嗎? 如果存在,那麼它在哪裡,長什麼樣子,又都有什麼? 在天津生活的人能否定位某個天津中心? 天津之外的人覺得哪裡可能是天津中心? 此外,有什麼人物、事件和機遇給予了天津以中心之名? 天津中心的探索之旅,就是透視這個都市的生活和文化實踐,洞察其內外種種結構、機制和邏輯的過程。 或許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天津的真實域、想像域和象徵域之間重構其表意矩陣。 儘管面臨著一個略顯潦草的答案,但關鍵不在於重新回答,而在於重新提問。 通往目的地的指示牌上沒有標示任何方向:對天津中心而言,發現即創造,創造亦發現。 為此,我們誠邀各位朋友蒞臨“天津中心宣言展”,歡迎大家一起來跳跳舞、聊聊天,重新發現/發明天津中心。
Last time, I wrote about an angel who appeared to be leaving before his time was up. He gazed ahead, his mouth never closing, while lightly tapping his clappers. This is how people depict the Tientsin Angel. He faces the audience. In what we think are just a series of gags, he delivers a profound faith. This faith is woven into stories and thrown into laughter and joy. The angel wants to pause and finish his act, but a group of people rushes in from outside. Their jeers violently suppress the angel’s voice, to the point where he can no longer remember the next line. This group of people is what we call the “smashers” in Tientsin.
—“Tientsin’s Angel”
What,Where is Tientsin Centre and How does it Look Like?
Has Tientsin ever been a centre in the past? Is Tientsin currently considered a center? Can Tientsin become a centre in the future? Does a "Tientsin centre" exist? If so, where is it, what does it look like, and what does it entail? Can Tientsin residents locate a Tientsin centre? Where do people outside of Tientsin think the centre might be? In addition, what figures, events, and opportunities have given Tientsin the name “centr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ientsin centre is a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city’s life and cultural practices, and of exploring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ructures, mechanisms, and logics. Perhap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reconstruct its meaning matrix between reality, imagination, and symbolism. Despite facing a somewhat rough answer, the key is no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gain, but to ask it again. There are no directions on the signpost leading to the destination: for the Tientsin centre, discovery is also creation, and creation is also discovery. Therefore, we sincerely invite all friends to visit the “Tientsin Centre: a Declarative Show” and join us in dancing and chatting to rediscover/invent the Tientsin centre.